80岁退休教授带保姆回老家公开同居,惹怒原配
里尔克有首诗《以孤独之名》:“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但孤独得还不够,使这钟点真实地变神圣。”
随着我们年华老去,肉体逐渐衰败,我们肉体中那颗内心里的孤独感,反而逆向生长。如何化解年老体衰后的孤独?好在,随着社会思潮观念的进步,老年人的婚姻爱情观念,也逐渐与青年人趋同起来,他们也都在勇敢追求幸福的晚年,“儿女成群不如老伴一人”,这句俗语也形象生动地反应了老年人的婚恋需求。
但是老年人虽然也有追求自由恋爱的权力,但绝对不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能够违背公序良俗的,所有的婚恋自由,都应该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才能开花结果。毕竟,正如周国平所说,“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一个人不能只顾追求动物性的快乐,而罔顾身处其间的现实社会。
周文绣(化名)和杨义德(化名)已经结婚40年,两人退休前是某所高校的退休教职工,杨义德退休前更是高校的教授。这天周文绣从大女儿家返回家中,发现丈夫不见了踪影,随后丈夫老家的亲戚告诉周文绣,丈夫杨义德带着一个保姆回老家租了间房子同居在了一起。
检点家中物品,周文秀发现老伴带走了家中四床被褥、三桶食用油等日常用品,怒不可遏的周文秀决定去丈夫老家问个清楚。到达丈夫老家后,据杨家亲戚透露,同住的保姆大概50岁年纪,叫方美华(化名),两人经常一起散步,同去菜市场买菜,关系非同寻常。
周文秀找到杨义德的确切地址,打开房门发现里面有两张床,保姆方美华也在,她正是十年前周文秀给老母亲请雇请的保姆,让周文绣不敢相信的是,时隔十年时间,方美华再次出现,并且与老伴在外租房居住。
周文绣与杨义德对质,质问他为什么不接她的电话,并且大声斥责杨义德的卑鄙行径。而杨义德对于自己得做法丝毫不觉得有任何不妥之处,甚至说出“这种事情多得很”的狡辩之词。
就在这时,杨义德的弟媳来到这里,大声斥责方美华不正派,并且透露出方美华以前照顾周文绣老母亲时,就勾搭上了杨义德。杨家弟媳透露,兄长杨义德和嫂子周文绣都是高校的退休教师,两人每月的退休工资近万元,完全有能力另请保姆,而兄长却偏偏选择了早有来往的方美华,这证明两人的关系并不单纯。
杨家弟媳说他们曾经尝试辞退方美华,可是兄长却一再挽留,见到亲人们指责方美华, 杨义德便站在前面极力地维护她,并且公然承认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一旁的周文绣在听到老伴承认了和方美华的关系后,她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她指责方美华就是为了杨义德的钱才会跟他在一起,而杨义德对此不为所动,一直极力维护着方美华。
据周文秀透露,杨义德有一次将打给方美华的电话打到了她的手机上,亲昵地称呼她是“小方”,可是不管周文秀如何指责杨义德这是“卑鄙无耻”,杨义德都理直气壮地与周文秀争吵。
老教授说出三点原因为自己辩解,让人深思
面对镜头,老教授说出了自己与周文秀决裂、而跟保姆同居的三点理由。
杨义德称自己跟周文秀“吃不到一起”,因为周文秀有高血压,注重养生,所以日常饮食非常清淡,而杨老的口味则比较重,平时周文秀做饭都是以清淡为主,他直言跟周文秀一起吃饭就是“受苦”。
至于第二点理由,杨老则说两人“住不到一起”,称两人已经分房睡多年,而且妻子经常不在家,并没有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他指责周文秀整天待在大女儿家帮她照顾外孙,忽略了照顾杨义德。
可是夫妻俩共同生活了40年,难道仅仅是因为生活习惯问题就能让婚姻走向破裂吗?杨义德老人向记者敞开了心扉,这也是杨义德最介怀的一点。据杨义德介绍,夫妻俩的工资卡都由妻子掌管,杨义德只能定时领取一些零花钱,家中条件一直未见起色。在2012年,大女儿为他俩购买房屋之前,夫妻俩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家,学校双职工奋斗一辈子,却连房子都没有能力购买,杨义德觉得没有面子。
当记者问到杨义德老人不担心这样的做法会给家庭造成不好的影响时,杨义德老人直言“我没有家庭”。听到丈夫这么说,周文秀将丈夫摆放在桌上的和外孙的合照收走,并且斥责杨义德说小女儿从国外回来,他都不去见面,反而跟保姆一起躲起来,真是枉为人。
随后周文秀要求方美华立即离开这里,对于周文绣的要求,方美华坚持,她最先是以保姆的身份来照顾杨义德的,因此她只听从杨老的建议,一旁的杨义德并不理会妻子的要求,也不同意方美华离开,他将周文秀推出房间,把自己锁在了房间内。
第二天周文绣与记者一行人再次来到杨义德老人的住处,房门紧闭,附近邻居透露一大早便看到杨老和方美华提着两包行李,像是要出远门的样子。房门紧锁,随后她强力打开了老伴的房门,房间内空无一人,但衣服鞋子被褥等日用品都在,看样子,两人只是为了暂时躲避周文绣。看着老伴与方美华生活的场景,周文绣怒不可遏,她将杨义德从家中带来的几床被褥全部扔了出去点燃。
远在外地的大女儿打来电话劝周文秀不必理会父亲,两人不如就此分开,各自追求各自的幸福,杨家弟媳也透露,其实有些老家亲戚赞同兄长的做法,认为两人的婚姻其实已经有名无实,就不要妨碍兄长在老家安享晚年。周文秀并未听从女儿和亲人的建议,她是老派人,为了子女的面子和家庭的完整,最终并没有做出离婚的决定。
其实周文秀与杨义德属于半路夫妻,一开始的结合就已经埋下隐患。据周文绣透露,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一位设计师,因病离世时她才26岁,大女儿才62天,周文绣本决意终生不嫁独自抚养孩子长大,可经过单位领导的撮合,周文绣结识了有过一次失败婚姻的杨义德。周文绣坦言当时对杨义德并不太满意,对他不够了解,外表和年龄也与她想象的有差距,母亲更是跳着脚反对。杨义德当时已经40岁,年长周文绣13岁,本以为大自己这么多岁,可以照顾一下自己,没想到花甲之年却做出让她如此蒙羞的事情。
老人与保姆的私奔,扯开了半路夫妻“搭伙过日子”的遮羞布
纵观这则戏剧化的情感案例,我们发现,周文秀与杨义德四十年的夫妻情分,其实只是在搭伙过日子而已,这看似是一场不顾道义的私奔,其实是一场四十年积怨的清算。
平心而论,每个人进入婚姻的目的不同,的确有人对于婚姻的要求比较低,只是希望获得一方遮风避雨之所;但如果一方对婚姻的情感需求比较高,另一方只是希望“搭伙过日子”,矛盾就会一触即发。
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我看来,在婚姻中即便没有世俗意义上的爱情,也应该有起码的尊重,这是婚姻中最重要的基石。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提到,人有得到尊重的需求、得到关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当在一段婚姻中得不到尊重和关爱,身处其间就如同进入牢笼。在与妻子40年的婚姻中,不管是生活起居还是经济大权,都由妻子说了算,这势必让杨义德感觉自己得不到尊重,如果此时两人又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矛盾只会一天天积压下来。
站在杨老的角度上来说,几十年教龄,教授职称,奋斗一辈子却连一套房子也买不起,日常饮食起居也全部都由妻子说了算,妻子的强势让他耿耿于怀,而退休后,亲生女儿远在国外,也没有妻子的陪伴,杨义德的生活形单影只,而在老家租房,有方美华照顾他的生活,还有老家的亲人相互照应,他对现在的生活无疑是满意的。
带着保姆回老家同居的杨义德,从道义上来说当然是为人所不齿的,只是我们在谴责他败坏风气的同时,也该看到这场私奔背后更深刻的意义,细究起来,责任也并不只是在他一个人身上。从杨义德的三点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婚姻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希望得到妻子高度的情感关注和生活关怀,而这恰恰是周文秀忽略已久的。
从周文秀的角度来说,当年第一任丈夫病逝,顿时将自己置于孤儿寡母的境地,本无意再与他人结合,但碍于领导的面子,她接受了自己不太满意的杨义德。迫于现实原因,委身于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或许对一个女人来说是痛苦的,但是既然当初做了结婚的选择,就应该端正自己对待婚姻的态度。
试想两人的婚姻,杨义德来自农村,跟出身城市的周文秀在生活习惯和观念上势必有很多不同,但40年来周文秀并未选择与丈夫好好沟通、磨合,而是选择了我行我素,矛盾在鸡毛蒜皮中一天天积压,只是壮年时两人都忙于工作和抚养孩子,无暇顾及其他,等到年迈退休,两个女儿已经成家立业,事业有成,积怨这才爆发出来。
毫无疑问,周文秀在这段婚姻中是有“苦劳”的,据周文秀称,丈夫屡屡遭受病痛折磨时,是她与女儿的细心照顾让他转危为安,然而这样的恩义并不能弥补杨老情感上的渴求,所以当杨老面对前来呵斥他的妻子时,表现得理直气壮。
只是不管怎么样,杨义德都不该抛弃家庭、与人姘居,作为一位有名望的退休教授,饱读诗书,理应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夫妻间有了矛盾,就堂而皇之的离家出走,甚至与他人姘居,只能将矛盾激化,而且将自己和老伴置于尴尬境地,成年人的解决方式绝不会如此简单粗暴。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半路夫妻”一直是一个热词,两个人选择重新走入婚姻,无疑会多些现实因素的考量,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也一直为社会大众所津津乐道。但我认为,不应该“一刀切”地认为半路夫妻就是“搭伙过日子”,我相信,只要时刻记得尊重彼此、良好沟通,那么曾经受过伤害的两个人,一定会更懂得珍视感情和对方,真正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80岁退休教授带保姆回老家公开同居,惹怒原配